市场解码丨硅料价格下行,光伏行业如何延续增长态势?
8月22日,通威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:通威股份)发布2023年半年报,上半年,通威股份实现营业收入740.68亿元,同比增长22.75%;归母净利润132.70亿元,同比增长8.56%。
【资料图】
今年上半年,上游硅料价格大幅下跌,给不少上游企业带来挑战。从业绩表现来看,通威股份上半年仍然保持稳健增长,但净利润同比增速有所放缓,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水平。
记者梳理发现,受光伏产业链价格调整影响,今年上下游企业表现“冷热不均”。
硅料价格下行,光伏产业链利润向下游转移
光伏产业链主要分为硅料、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、系统五个环节。自去年底以来,上游硅料开始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,硅料、硅片价格下跌明显。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,国内单晶致密料均价已从年初以来最高24.01万元/吨降至最低6.57万元/吨。
分季度来看,硅料价格大幅下跌又集中于二季度,受此影响,多家上游企业在二季度利润收缩明显。通威是硅料和电池片的“双龙头”企业,今年一季度,通威股份归母净利润为86.01亿元。以此计算,二季度归母净利润46.69亿元,同比下降33.58%,环比下降45.72%。
另一硅料龙头大全能源,今年上半年,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双双下降,其中归母净利润44.26亿元,同比下降53.53%。
多家机构分析,上游硅料价格腰斩主要受新增产能集中释放影响。“双碳”目标下,光伏装机需求持续旺盛,2020年下半年开始,各大厂商纷纷计划扩产,但硅料扩产周期较长,一般在1.5年至2年间,这导致2022年下半年和2023年,多晶硅产量集中释放,影响硅料价格走低。
不过,相比于上游企业,下游电池片、组件企业仍然“风光无限”。据企业发布的半年报和业绩预告显示,上半年,光伏组件龙头企业晶科能源净利润达38.43亿元,同比增长324.58%;晶澳科技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6.81%至187.95%;天合光能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162.14%到195.61%;隆基绿能的业绩快报则显示,上半年净利润为91.79亿元,同比增长41.63%……
多家公司表示,业绩增长受益于上游硅料价格下降,推动行业成本下降,在全球光伏市场需求高景气度下,光伏组件出货量和销售收入实现显著增长。
正是得益于去年下半年向组件业务进军,通威股份也在此轮硅料价格急剧波动中,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,尽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有所放缓,但净利润仍达132.70亿元。
电池技术快速迭代 一体化布局提升盈利能力
面对硅料下行周期,不少业内人士认为,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,提升产线工艺水平;另一方面,可通过延伸产业链,加速一体化布局,提升抗风险能力。
以光伏电池片为例,该产品是实现光电转换的核心,其技术路线和工艺水平直接影响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和使用寿命。
当前,光伏电池片正由P型向N型技术升级迭代。谁率先掌握了关键技术,谁就掌握了主导权。以晶科能源为例,今年上半年,该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3倍,主要源于公司N型TOPCon高效电池已进入大规模量产化阶段,且在全球市场供不应求,并享有一定溢价。
近年来,通威也率先在N型电池技术路线上取得突破,目前通威自主研发的TNC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提升至25.7%(未叠加SE技术),良品率超过98%。随着N型产品的需求提升,上半年,通威股份N型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47%。
另一方面,在上游材料价格下行压力下,龙头企业也在加速一体化布局。自去年下半年通威大力布局组件业务以来,围绕盐城、金堂、南通三大制造基地,公司加速推进组件先进产能建设,目前盐城25GW和金堂16GW 高效组件项目已全面投产,公司组件年产能提升至55GW。
尽管行业面临一些挑战,但业内普遍认为,“双碳”目标下,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,光伏产业的市场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。
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全国多晶硅、硅片、电池、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65%。截至6月底,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约4.7亿千瓦,已超过水电成为我国装机规模第二大电源。
依托丰富的清洁能源优势,四川也在“追光”前行,《四川省“十四五”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》提出,至2025年底光伏发电1210万千瓦,新增光伏发电约1000万千瓦。目前,我省已形成沿成都、眉山、乐山的成眉乐千亿光伏产业经济走廊。今年上半年,晶硅光伏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.3%。
“晶硅光伏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,也是我省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。”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,我省将充分利用“三州一市”光伏资源优势,有序推进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,促进晶硅光伏产业向后端延伸;积极探索“水风光互补”开发模式,培育“光伏+”多种应用新模式新业态。同时,积极引导晶硅光伏领军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等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,促进前沿技术成果转化,推动产业创新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