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地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精髓 每日热讯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高维
“五一”假期,“人从众”再现,乡村旅游也在持续升温。在广东,乡村游、民俗游、近郊游等方兴未艾,其中,以体验乡村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游线路尤受欢迎。
乡村游何以成为新风尚?一是为了避开人流,越来越多游客意识到,与其在热门景点“挤破头”,不如到乡村体验慢生活;二是寻找乡愁,感受“家家门前长流水,户户庭院花飘香”的田园风光,重温“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”的旧时记忆;三是感受乡土文化,这是一种更深的浸润,它始于乡愁,又不止于乡愁。
在地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精髓。近日,在粤西一滨海县城,笔者游览了多个乡村,对“一村一文化”有了切身的感受:有的文脉蔚然、底蕴深厚,光是一座宗祠就值得细细品味;有的依海而生,虽非热门打卡地,一派原始的海滩也别具一番风味;有的是乡贤众多、相对富裕的文明村,不少民居颇具特色,传统与现代在此交织融汇……在粤西地区,这样的村庄不在少数,尽管它们地缘文化相近,狭义上并不算“异乡”,但笔者仍有“旅游”之感。
有学者认为,乡村文化是无处不在的,除了老房子、老物件等承载的乡土记忆,散落于乡间的地方戏曲、民间故事等,也有待串珠成链。不少当地人却总觉得这些家底“没什么好看的”,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于此,多少有些司空见惯;另一方面,一些村庄不是没有开门迎客的条件,而是其文化特性挖掘得不够深入,或者这种展示过于简单化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是乡土文化传承的不足,以及茹古涵今的“乡绅式”人才的欠缺。
有趣的是,在笔者的旅途中,村中小卖部的老板无意中扮演了这样的角色。侃侃而谈的他们,俨然“驻足的导游”“行走的村志”,让这次来访多了几分人类学考察的意味——鲜有文字记载的逸闻趣事、原汁原味的风俗人情、基层百姓的生活哲学、土生土长的在地文化,倘若不去“深描”,难免走马观花、“千村一面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既不缺资金、禀赋又较为优越的乡村,对懂得经营管理、善于打造IP的人才的培育,也尚未给予足够重视。
乡村旅游不仅要“土”得别致,也应“特”得鲜明。《半月谈》对国内乡村旅游情况开展的千余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,乡村旅游的同质化问题最为突出。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,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开拓新玩法,只是吃农家饭、住农家院,显然不足以形成“文化磁场”。而就粤西文化而言,兼采“三大文化”之长又具有本土性特征,形态多样、各有千秋,很多民俗地域特色极强,本身就是一座故事的“富矿”。
以文促旅,以旅彰文。更有文化味的诗和远方,才能回味无穷、近悦远来。
(文章来源:南方日报)